电话:19152417520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政策法规

一文看清过去一个月的政策脉络(2021年1月)

来源:贺州招聘网 时间:2021-02-04 作者:贺老师 浏览量:

一文看清过去一个月的政策脉络(2021年1月)


入2021年,由于受到散发疫情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冲击,我国经济内生动力有所衰减。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更强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财政政策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助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财政收入逐季好转。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3.9%,好于预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2.8%,在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的同时,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1月以来,财政政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明确2021年财政政策总基调。1月20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一方面,从优化结构和加强管理着眼,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机制,着力在及时、精准、有效上下功夫,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另一方面,从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着眼,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


二是全面完成中央层面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推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决策部署,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资委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划转工作。截至2020年末,符合条件的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划转工作全面完成,共划转93家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不过,国资充实社保基金的比例仍然偏低,尚不足以填补基本养老金的历史和现实缺口。为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划转亟待更进一步,社保制度其他改革也应抓紧推进。


三是加强地方债发行管理。1月1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债券柜台发行工作的通知》,要求合理确定地方债柜台发行的品种、期限、频次和规模,及时报送和披露相关信息,择优选取柜台业务承办机构,加强地方债柜台发行宣传,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提供数据信息,强化柜台业务开办机构相关职责。


四是深化政府采购领域“放管服”改革。财政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采取多项措施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大力精简、优化管理流程,将依法能够下放给采购人的采购权限均下放给采购人,保障采购人尽可能便捷地开展政府采购活动;积极创新采购监管方式,健全监管体系,通过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政府采购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



作为新一年央行工作的“风向标”,1月4日召开的2021年央行工作会议定调了全年货币政策基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市场操作方面,央行相机抉择,细心呵护资金面。此外,年初人民币汇率延续升值,为避免企业和外债过高,引导企业回归风险中性,1月5日,央行和外汇管理局将企业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


具体看,1月货币政策有以下特点:


一是明确2021年货币政策总基调。1月4日召开的2021年央行工作会议圈定了央行今年的十方面工作重点。今年的工作会议对于货币政策的定调则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在重申“稳健”的同时强调“灵活精准、合理适度”。预计2021年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但边际有所收紧,同时更加重视结构性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央行工作会议提出的十大工作重点中,“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属首次出现。1月下旬,有央行人士表示,股市、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已经显现,货币政策应适度转向。但易纲行长参加达沃斯视频会时表示,“确保采取的政策具有一致性、稳定性、一贯性,不会过早放弃支持政策”。


二是公开市场操作相机抉择,呵护资金面。2020年末财政存款投放加大,补充了市场流动性。在市场资金面较宽松的背景下,元旦后两周,央行逆回购采取地量操作,公开市场净回笼。受节假日因素影响,1月纳税截止日延至20日,19日至21日是本月税期高峰时段。央行从19日加大逆回购操作力度,20日当天操作量最大,但22日重回地量。临近月末财政支出大幅增加,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公开市场操作再度放量。总体看,1月份央行公开市场“地量”投放和大额净投放交替进行,流动性趋于收敛,市场利率波幅扩大。


三是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潜在增速有下降趋势,如果继续按照过去的实际值来设定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数字目标,就可能导致货币信贷与经济运行偏离,形成过度宽松的局面,也不利于稳定宏观杠杆率。1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发文指出,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文章还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有必要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锚定方式,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将其作为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内容。


四是引导人民币汇率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21年初以来,人民币延续升值势头,引起监管关注。1月5日,央行和外汇局联合发文,将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由0.3上调至0.5,向市场发出了鼓励资本流出、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信号,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避免重大投机冲击和市场价格过度波动,进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1月7日,央行召开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提出,将“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监管政策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疫后修复的关键一年。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1月,金融监管“铁腕”开局,释放出全方位强化监管和防控风险的政策信号。


具体看,政策动向分别是:


一是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村镇银行逐渐劣变为高风险机构,严重影响和制约其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服务能力。针对中小银行存量风险化解,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支持村镇银行补充资本和深化改革,有效处置化解风险。结合推进村镇银行风险处置和改革重组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近年的成功实践,此次《通知》提出,支持主发起行向村镇银行补充资本以及协助处置不良贷款,适度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支持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帮助收购和增资,以及强化对主发起行的激励约束等。


二是防范新兴风险隐患,监管构筑“铜墙铁壁”。针对以互联网存款为代表的新兴风险隐患,央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合规通过互联网开展存款业务,不得借助网络等手段违反或者规避监管规定。随后发布的《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开展负债业务创新活动,应当坚持依法合规和审慎原则,确保创新活动与本行的负债质量管理水平相适应,不得以金融创新为名,变相逃避监管或损害消费者利益。


三是财政部印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调整四大评价维度。2021年1月4日,财政部官网发布《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财金(2020)124号),这是财政体系第一份专门针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文件。《办法》新增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指标体系,强调更有质量的发展模式。从指标体系看,将改革前的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偿付能力四类指标,调整为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发展质量、风险防控、经营效益四类,每类权重均为25%,兼顾了考核重点和平衡关系。整体看,《办法》在评价导向上更加突出服务国家宏观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微观经济等综合经济效益,引导银行响应国家宏观政策。


四是银保监会召开工作会议,定调2021年工作方向。1月26日召开的银保监会工作会议,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和补齐监管短板、做好风险防控等任务做了一系列部署。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监管层将致力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包括积极探索促进科技创新的各种金融服务、持续促进扩大内需等,以及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还将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继续推动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资本等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更重要的,则是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大力规范整治重点业务、切实加强对互联网平台金融活动监管和持续提升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水平四个层面做好金融风险防控,这也是银保监会2021年各项工作的核心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密集发布政策文件,多领域制度短板已在加快补齐。在支付领域监管方面,央行接连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加强支付领域反垄断监管措施,同时进一步细化了备付金存放、使用、划转规定,设定了客户备付金违规行为处罚标准,强化客户备付金监管。与此同时,银保监会相继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金融业分类监管趋势愈发明显。


稳投资政策



2020年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特别是四季度以来投资增速保持逐月回升,显现了较为强劲的恢复动力。进入2021年以来,各地政府工作会议陆续召开,在敲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同时,明确了2021年经济发展路线图。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信号看,全力扩内需、加码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重头戏。促投资、谋转型等多箭齐发,力促“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是各部委全面部署十四五重点产业的投资方向,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面对2021年工作,发改委党组发文称,将推进“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工信部提出将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点抓好补短板、锻长板、强企业等三方面工作,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住建部提出将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地下空间分层使用,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城市地下管线(管廊)、地下通道、地下公共停车场、人防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有效衔接。


二是各地政府工作报告陆续发布,将促进双循环,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数字经济、新基建等投资作为重要政策着力点。如北京提出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先导,深入实施“五新”政策,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规划建设一批“轨道交通微中心”,推进站城融合发展。上海提出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大力推进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新建5G室外基站8000个,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广东提出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壮大。可以看出,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将积极扩大新基建、新技术、新能源、新城镇化等领域投资,为投资稳健增长提供支持。


三是各部委、央企、各地政府积极加快各项产业、区域规划,推动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打造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电网表示未来5年将年均投入超过700亿美元,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各地重大项目陆续开工,新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市6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2700亿元。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七市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广州都市圈城际铁路项目包括15项,其中13个项目由广州市牵头推动,总投资达3783亿元。


四是多项财政金融政策保障政府与企业投资资金落实到位。财政部表示2021年要精准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合理确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适度支出强度,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要扩大财政资金直达总量及范围,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安排。央行等五部委发布通知明确,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均延期至3月31日,保障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发改委决定建立全国基础设施REITs试点项目库,作为全国盘活存量项目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发改委要在严格审核把关基础上,将符合条件项目纳入基础设施REITs试点项目库,为稳妥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沪深交易所发布公募REITs相关配套业务规则,包括公募REITs业务办法、发售业务指引和审核关注事项指引。


稳企业保就业政策



2020年,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我国连续发布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措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稳步向好,生产指标、效益逐步好转;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逐步回落至5.2%。进入2021年,劳动力供给仍处高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纾困中小企业发展须加大力度,狠抓政策落实和环境优化,加强融资服务和权益保护。


1月以来我国相关部署如下:


一是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1月21日,李克强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座谈会指出,1亿多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公平竞争,让市场主体生存好、发展好,催生更多新市场主体,提升活跃度;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对就业的最大支撑作用,改革完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灵活用工市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直接面向市场主体发展需求,保持必要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克服困难、增强发展能力。


二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1月21日,刘鹤主持召开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围绕抓好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三个领域,聚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着力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这一目标,努力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


1月2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表示将按照会议要求从三个方向发力,使中小企业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聚焦三个重要领域谋划,加快“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编制以及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修订;二是在“两个重点”上求实效,在政策上、金融扶持上、权益保护上下功夫;三是提升“一个目标”,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中小企业的韧性是我国经济韧性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高度重叠,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主力军。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助于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具有举足轻重、事关全局的重要作用。


三是坚决制止涉企乱收费。1月20日的国常会部署强化措施、完善制度,坚决制止涉企乱收费,有序做好法定税费征缴工作,确保不增加企业和群众不合理负担。去年出台的减税降费、阶段性减免社保缴费等政策,对保住市场主体、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疫情和经济形势复杂,市场主体仍面临不少困难,持续治理乱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有利于巩固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


四是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1月18日,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强调,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工作主线,稳住市场主体稳岗位,稳住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盘,兜牢困难人员就业,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发展水平,更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基础,2021年仍需把稳就业放在首位。


促消费政策



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但当前消费市场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据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2020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3%,比上季下降0.2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1.4%,比上季上升1.0个百分点。对此,各部门各地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全面促进消费,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具体相关部署如下:


一是进一步促进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更大释放农村消费潜力。1月5日,商务部等12部门落实2020年11月18日国常会部署,联合印发了《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五个方面工作任务,包括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提振餐饮消费、补齐农村消费短板弱项、强化政策保障,亮点突出。


汽车、家具家电、餐饮等大宗消费、重点消费对整体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强,而县域乡镇地区的消费倾向又比较高,在政策的鼓励作用下,预计会对相关领域消费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调整优化限购措施、增加号牌指标投放等,会对部分城市的汽车消费产生较为明显的提振。但整体来看,这轮促消费力度较为温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补贴力度预计较为有限,所以,对于政策效果不宜估计过高。


二是千方百计保障人民群众就地过好年。1月28日,商务部在京召开全国商务系统做好就地过年群众生活保障电视电话会议,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会议强调,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市场保供工作:加强疫情防控,为群众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强化货源组织,进一步充实地方储备;畅通保供渠道,积极采取网上订购、社区代购、设置临时供应点等多种方式;做好便民服务,关心关爱困难弱势群体。


三是举办“2021年全国网上年货节”。年货节将秉承“政府指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居家嗨购网上过年”为主题,于1月20日正式启动,2月18日结束,共持续30天。年货节呈现出四个主要特点:供应足,让节日氛围“浓”;实惠多,让百姓买得“值”;举措实,让权益保障“优”;防控严,让百姓心更“安”。


稳外资稳外贸政策



2020年,外资外贸增长好于预期。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443.7亿美元,同比增长4.5%,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外贸划出一条漂亮的“V”形曲线,进出口总额4.6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进出口、出口总值、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进入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贸易和投资从反弹到复苏还有一个过程,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面临深刻调整,仍有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1月以来我国相关部署如下:


一是促进外贸外资稳定发展、提升质量。1月7日,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2021年将在促进外贸外资稳定发展、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增强外贸外资综合竞争力,夯实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产业基础。


稳外贸方面,重点实施三个计划:优进优出计划,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贸易产业融合计划,认定一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贸易畅通计划,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商建贸易畅通工作组,扩大海外仓规模,加强国际营销体系建设。


稳外资方面,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创新提升国家级经开区。自贸区建设方面,聚焦高水平开放、深层次改革、产业链发展,坚定支持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开放高地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


二是继续做好贸易促进工作。2020年,中国贸促会成立稳外贸稳外资工作专班,实施稳外贸稳外资十项行动计划,为外贸外资逆势增长作出积极贡献。1月15日,2021年全国贸促工作视频会议指出,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精心办好经济外交、公共外交重大活动,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效应最大化;突出重点促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抓实干做好稳外贸工作,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多措并举开展稳外资工作,助力外资企业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拓展商事法律服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在贸促工作中落地生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展望2021年,中国贸促会将在稳外资稳外贸方面继续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支持稳外贸稳外资。1月4日,央行会同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支持稳外资稳外贸的通知》,涵盖推动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进一步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优化跨境人民币投融资管理、便利个人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便利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使用等五个方面内容,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


区域发展政策



1月份,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亮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习总书记考察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1月18日至19日,领导人先后来到海淀、延庆、张家口等地,深入体育场馆、训练基地、交通枢纽等,实地了解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情况。他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在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更多成果。冬奥会筹办远不止体育层面,需社会方方面面协同运作,合理统筹运用区域资源和各方优势。在今年北京、河北两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提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冬奥会筹办工作。


二是各级做好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严防“层层加码”。1月下旬,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针对因疫情防控需要就地过年群众增加的新情况,要求抓紧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27日,发改委明确要求就地过年政策分级分类。各地在执行政策时,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层层加码”,尤其不能采取“一刀切”措施。根据中央精神,北京、上海、安徽、河南、山东等多地也发出建议,春节非必要不返乡,通过发红包、给补贴、发消费券等福利号召群众就地过年。此外,民航局、国铁集团也均推出免费改退票措施支持就地过年政策落实到位。


三是多部委出台政策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新年伊始,海南自贸港建设迎来诸多利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充分体现了自贸港建设“立法先行、对标国际、创新引领、边内兼备、放守互动”的基本原则,给予地方立法充分授权。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关于人民法院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明确了人民法院服务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总体要求及重点领域的具体举措,彰显了中央推进国际自由贸易涉外法制体系建设的决心,有助于海南营造国际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房地产调控政策



在“两道红线”叠加就地过年致使回乡置业需求萎缩的双重影响下,1月商品房销售、土拍等市场高频数据整体回落,仅上海、深圳、广州等少数核心城市市场保持较高热度。


在政策层面,主要以继续落实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基本原则下,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给,加码房地产金融监管,对沪深两热点城市实地调研督导等三个方面:


一是重点实施城市更新、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发改委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明确今年要重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未来将出台《住房租赁条例》,整顿规范租赁市场秩序,加大对“高进低出”“长收短付”以及违规建立资金池等的整治力度,防止“爆雷”风险。同时,要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特别是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更要重点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供应范围以面向户籍人口为主,逐步扩大到常住人口,不断探索和优化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模式,为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和个人提供解决方案。


二是央行划定房地产贷款“两道红线”。2020年最后一天,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对不同银行类别的房地产贷款、个人购房贷款占比划定明确上限,并对超限机构分别提出2年和4年的整改过渡期。在前期“三道红线”对企业端融资收紧基础上,进一步收紧个人购房贷款,对未来房地产发展模式、银行资产结构和业务转型都将产生质的影响。“两道红线”的效力快速显现,近期部分银行已按月下发按揭贷款投放额度,广州、上海、深圳等热点城市的部分银行按揭贷款额度偏紧,接单、放款排队,周期拉长,甚至停贷,按揭贷款也成为了“稀缺资源”。价随量走,部分地区按揭贷款利率也有所上行,如广州四大行按揭利率上涨了15bp。


三是上海、深圳调控进一步收紧,住建部赴沪调研督导。近一段时间,上海、深圳房价均出现超预期快速上涨现象,出现众筹打新、业主抱团涨价等现象。由于一线城市房价变化具有市场风向标作用,引起监管特别关注。1月中旬以来,上海、深圳多次出台有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对购房资格、夫妻离异套数认定、购房意向登记等多方面“打补丁”。临近月末,住建部副部长倪虹带队亲赴上海、深圳等地调研督导,并明确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及时出手,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好预期,坚决遏制投机炒房。此行“督导”意味更浓,向外界释放明确信号,即楼市调控不会松,政府主体责任要坚守,“房住不炒”必须始终牢记。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17-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贺州市伍贰凌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桂ICP备12005547号-2 45110202000034

地址:贺州市灵峰步行街54号 EMAIL:731998069@qq.com

人力资源证: 贺人社服许字(2016)01号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